
“西湖系”的公司一共多少家?对这一数字很多西湖人一时也说不清楚。
“学校的教授学者很有热情,创办公司总是不由自主挂上‘西湖’的名头。”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后来查证过,最新的数字已超过50家,大多处于初创阶段,大多注册地在学校附近。
“西湖”是学校的名字,代表了校址所在西湖区,也与杭州知名地标西湖“重名”。
在学校附近的产业园,西湖生物医药、西湖未来智造、西湖制药、西湖欧米生物、西湖迷微生物等几十家企业集聚,它们都来自西湖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。
如今,距离施一公等人向国家倡议创办“西湖大学”刚好10年。
学校与地方之间的信任在点滴中逐步建立,“高起点、小而精、研究型”的年轻大学敢闯敢拼,地方政府如同土壤一般呵护、滋养,校地相互赋能、互相成就,人才集聚、科技创新、产业转型、区域提升等自然发生。
西湖大学与杭州的故事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样本,却非唯一成功的案例。上海科技大学与上海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与宁波等,都在谱写各自的故事。
各地从不缺少对教育人才的投入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,“改革创新”始终是关键词。
西湖大学云谷校区。
“交钥匙工程”
在西湖大学建校初期,学校周边已经为成果转化留好了土地,空间大小相当于再建一个西湖大学。
今年6月,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三期工程全面建成,总面积1495亩的校园里,建筑密度不到20%,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。产学研产业园就在西湖大学东侧,规划369亩,建筑面积同样是90万平方米。
以西湖大学云谷校区为核心,当地画了一个“圈”,占地约15平方公里的西湖大学城建设持续推进,集教育、科研、产业、文化、生态等功能于一体。
几年前,西湖大学云谷校区所在地还是农村,“考虑长远,且有未来想象力,这是空间规划上的校地共融共生”。西湖大学党委书记董清源说。
董清源有“双重身份”。2018年4月16日,西湖大学召开第一届校董会,董清源是创校董事之一。2018年4月20日,西湖大学党委成立,时任西湖区政府党组成员的董清源被杭州市委派驻到学校,担任党委书记。
董清源仍是体制内公务员,编制留在西湖区,工资也从西湖区领,实际工作却在西湖大学,不拿学校一分钱。这样的身份在当地难寻先例。
董清源介绍说,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建设是“交钥匙工程”,西湖区投资超过100亿元。他环顾采访所在的会议室:“如果把这个房间颠倒过来,掉下来的东西由学校购置,被固定住的部分由政府来建。”
政府建校园,这对于公立高校也许顺理成章,但西湖大学是新型高校,如此支持力度几乎独一份。
政府当然有自己的“算盘”,学校和产业“打配合”,共同提升区域价值,董清源说:“西湖大学负责软件,地方政府负责硬件;学校负责科研教学,地方负责做好服务,共同打造一个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地。”
产业园区在建设之初便锚定人工智能和生命科学两大重点方向。考虑企业成长周期,也考虑行业特殊需求,布局有小动物房、专用污水处理系统等,空间设计既有7米层高的厂房,也提供1000平方米、5000平方米、1万平方米不同规格的组合。对于入驻企业,政府提供装修补贴、房租补贴、研发补贴等优惠。
西湖大学的老师们最近在研究什么?在学校之外,紫金港管委会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的工作人员可能是最了解的人之一。“管委会定期和老师开展合作,甚至会深入学院、深入实验室,和老师们喝杯咖啡。”董清源说,哪个实验室最近发表了论文,哪位教授手上有最新的科研成果,他们是最敏感的,以便应对创业项目的不时之需。
不使用任何化学试剂、不采集水样,仅凭搭载高光谱成像相机的无人机一次“扫描”,便能完成对整个河道水质的全面体检。高光谱相机是西湖智能视觉科技(杭州)有限公司的最新成果,采用“单曝光压缩光谱成像技术”,创始人袁鑫是西湖大学工学院感知与计算成像实验室负责人、博士生导师。政府背书,介绍应用场景,在水质监测、农业病虫害防治、森林防火等领域购买服务,帮助企业开拓市场,加速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和壮大。
西湖大学的老师们若要走出校门,寻找成果转化的创业场地,学校周边的产业园区已经成为首选,当初政府提前留好的土地、打造的空间“近水楼台”,自然承接大学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。
“等各方条件都成熟,产业园区就不再需要费力招商引资了。”董清源说,这是理想状态,也是学校和地方共同努力的方向,“到时,海外回国或是国内顶尖的科学家创业,都会将西湖大学旁的产业园区作为第一选择。”
仇旻捐赠公司股权。
未来生命科学园:位于西湖大学东面,作为西湖大学产学研配套园区
年轻大学敢试敢闯
2023年7月,仇旻向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西湖仪器(杭州)技术有限公司、慕德微纳(杭州)科技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。这两家公司源自仇旻实验室多项技术的成功转化。
在西湖大学,诞生于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创业项目、进入市场后,公司股权捐赠成为很多实验室负责人的共同选择。
西湖大学是一所“小而精”的学校。2015年从西湖高等研究院起步,办学10年,已拥有270多名博导,2000多名学生。“我们从零开始,不存在惯性约束,很多规则可以重新设计。”仇旻从2018年4月受聘于西湖大学,亲历学校创办历程,参与了许多顶层制度的设计。
西湖大学实行独立实验室制度,欢迎领域内能够独当一面的年轻人加入,做开创而不跟随的研究。入校前5年,西湖大学不设置任何成文的、有条目的考核指标,学校提供相对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,研究人员按照年薪制聘任,直到第六年,通过同行评价,来决定这位科研工作者是否能继续留任。
西湖大学的学术评价标准从来不看“帽子”,或者说,不唯“帽子”,他们更看重另一种鲜明的个人标签:“张三种出了世界上最甜的西瓜,李四也是种西瓜的,亩产很高,但种不出最甜的,这不是我们想要的。”仇旻面试过许多应聘者,“不管在哪个岗位上,我们都希望他能做出不一样的东西”。
从基础科研突破到真正产业化,又要经历相当艰难的过程。科学家们有技术创新成果,却没有办企业的经验,学校和政府携手保驾护航。
2019年,西湖大学正式成立还不足一年,便成立了成果转化办公室和西湖大学发展有限公司。西湖生物制药是第一家“西湖系”企业,创始人是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晓飞。从这个项目启动之初,成果转化办公室同步布局了从专利申请、法律咨询到投资人谈判等服务,确定项目之后,办公室又作为转化团队,从公司注册、专利布局、法律咨询、融资路演、交割谈判到项目转化公司落地全程跟随。
当时负责西湖大学成果转化办公室的王廷亮曾表示:科研人员除了专心科研,不需要将多余的精力放在如何成立一家公司上。
值得一提的是,西湖大学也不允许教授在企业中承担实质性的管理工作。“科学家和企业家‘二选一’,我们认为一个人只能做好一份全职工作。”仇旻说,真正围绕产品和市场的推动和开发工作,由更专业的运营团队承担。
不过,西湖大学设立云谷教授岗位,允许教师转型聚焦产业赛道。仇旻解释:“他们不带博士生,不承担教学任务,主要精力就是推动成果转化。”西湖大学首位云谷教授是精密智造实验室负责人周南嘉,他于2020年孵化西湖未来智造(杭州)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。
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。
西湖大学校园风光。
下一个10年
“任何一个创业的体系要看到成果,起码10年。”仇旻认为,现在谈“西湖系”还有些太早了。
在生物医药领域,新药研发周期较长,可能三五年,也可能10年;先进制造或半导体领域的企业,产品问世需要两三年,被市场接受还需要5年。
仇旻曾担任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常务副会长,据他观察,海归创业热潮在2015年前后达到绝对高峰,热潮中创办的企业,从创业到上市起码需要12年。按照这个趋势,最快,到2030年前后,会有一批“西湖系”成功企业崭露头角。
不过,十多年的变化可能天翻地覆。未来的西湖大学,可能会有更大的惊喜。
1999年,仇旻浙江从大学毕业后,奔赴瑞典皇家工学院求学,学习国外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。在他的印象中,当时国内最好的大学,在国外看来也只是比较一般的大学。
现在,与仇旻熟识的瑞典大学校长再到中国,发现中国在人工智能、纳米科技、新能源、电子信息等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,他们感慨道:如果再不努力,就要赶不上了。
当然,在中国高等教育快速成长的过程中,也面临一些“成长的烦恼”。从各种数据看,国内高等教育排名非常靠前,但排名不能完全代表人才质量和创新活力,唯分数、唯升学、唯文凭、唯论文、唯帽子的情况仍然存在。
“西湖大学创办的初衷,就是为了集中外教育之所长,探索一条立足中国大地的新型大学治理之路,一套符合国情又激励创新的科技评价标准,以及一种独特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。”仇旻说。高起点、小而精、研究型的办学理念,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接受。
不仅教育体制创新,在校地融合发展中,另一幅想象的画卷同时徐徐展开。从全球版图看,不乏名校与名城的“双向奔赴”的故事:斯坦福大学凭借顶尖学科优势,与谷歌、惠普的创新基因交织,孕育出“硅谷模式”;剑桥大学以集群式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奇迹,助力剑桥市成为欧洲最大生物科技创新极之一。
2020年,西湖大学与西湖区签订区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;2022年,再度深化区校合作的升级版。如今,西湖大学作为“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”重要核心,在“公转+自转”独特模式催化下,加速科创资源高效流动,助力科创成果“破圈”。
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后续效应持续溢出。前不久,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新院区全面入驻,这是西湖大学首家独立科研派出机构,落地杭州市富阳区富春湾新城。
富春湾新城建在富春江南岸,那里曾分布近500家造纸厂,烟囱林立、污水横流。多年前,当地开始腾退造纸产业,谋求转型升级。“笼子”空出来了,得再让“鸟”飞进来,富阳瞄准光电产业,招引一批企业,急需科创平台引领支撑。对于西光电入驻,富阳很迫切。
与此同时,西湖大学面前摆着多个选择。虽是年轻的新型研究型大学,这几年,西湖大学集聚了一群海内外科学家,也孵化了一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,声誉渐显。筹建之初,许多地方政府都对光电研究院的落地表现出极大的热忱,开出极具诱惑力的条件表达合作意愿。不过,西湖大学最终拿定主意,首家独立科研派出机构还是落在杭州。
校地合作的成果很快显现。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建设的光电芯片特色工艺线,涵盖八大核心工艺模块,提供“设计—制造—测试”一站式服务,加速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跨越。“以科技招商,把相关联产业项目落地富阳。”富阳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、局长介绍。
10年,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太短了,对于名校与名城的互相成就,也仅仅是个开始。
落地富阳的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。
落地富阳的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。
上阳网-杠杆配资公司网站-在线配资论坛-专业的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